能以这样标题作为书名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和自我都看得透彻的人。
[title]2021年6月23日[/title]
读书进度:
目前读到了菲利普终于通过了医生学校的前3门考试,以及遇到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女朋友。
读这本书完全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对这本书本身的好奇以及对人性分析的好奇,作家毛姆只是有所耳闻,但真正的作品从来没有读过。不过好在微信读书里导读部分对毛姆以及这本书的介绍让人很快抓住重点:
“毛姆的故事很好看。这是为何?因为“好”的作家实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样“坏”。当给一个尖酸刻薄、虚荣浮夸的人配上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支流畅的笔时,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诞生了。很多阴险的小心思甚至连读者自己都不愿承认,却会在阅读毛姆作品时,从字里行间偶然读到,心里一惊。世人有多少病毒疮口都因恐惧被遮掩,而毛姆偏偏要执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给你看。冷酷与刻薄,来自于他切身体会过的悲凉。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将毛姆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那将会比他撰写的任何作品都更加出色。”整本书是毛姆自传性质的小说,这样的小说也被称作成长小说。译者在开头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毛姆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又有口吃,从小想必是收到了很多冷眼。所以在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个所谓的“完美”的人,而每个阶段完美的人不是所谓的人格或者品质完美的人,而都是当前环境下最好的人。比如在学校中身材高大的同学,学画画时理解颇深的同学(抱歉都忘记了名字)。当作为读者洞悉这一点后,整篇小说其实降低了一些趣味,不过我想,毛姆在描绘这些人物的时候,一定在尝试满足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就是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体系下都能叱咤风云的“完美人物”。
关于怎么读这类小说,译者建议将自己代入主人公中一起成长,体会不同阶段都有怎么样的枷锁。截止到目前,菲利普从幼年丧母到寄宿到伯父伯母家,放弃牛津去德国学习,然后去学习会计,之后又去法国学画,最后兜兜转转回到英国子承父业,开始学医。作为天生跛足的孩子,又很小寄人篱下,自然少不了学校里同学的嘲笑。但我觉得在家里,伯父作为牧师虽然不是十分喜欢他,但也已经给了他足够的物质生活了,而伯母,我觉得已经能够给菲利普她能给予的所有爱了。对于这段中学生活的描写其实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这时候他的枷锁也许就是跛足和教义吧,虽然这两件事直到中学毕业他也没有完全摆脱。但其中关于和一个好朋友罗斯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罗斯是性格直爽的人,和菲利普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但当过了一个暑假后,罗斯明显不如上学期那么喜欢和菲利普玩了,而当他换了宿舍后,直接形同陌路。人生这样的事情感觉有很多,有些好笑又有一些遗憾:本以为是可以细水长流,知根知底的好友,当自己真心相待的时候,最后发现对方只不过是心直口快,这段关系对他来说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当校长希望菲利普将来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心存不满,企图反抗,那只会给你带来更深的羞耻。你的悲惨遭遇只是上帝让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选择由你来负担,是因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都更强壮。这是上帝的好意,你应该乐在其中,不能把它视作悲伤的源头”。其中的道理当然是老生常谈,让我想起赵本山那句话:“到哪都说大环境不好,咋了,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但我其实想说的是宗教对于菲利普来说,是心灵的慰藉,最近知乎上我关注了一个叫做JH的大V,种种迹象表明他也是受过基督教思想影响的人,而他的回答也是在尝试慰藉心存困惑的年轻人。当生活充满苦难的时候,当无法从周围人获得安慰,甚至还会收获伤害时,如果将所有苦难都归结于一个高阶生命体对于自己的磨炼,就会赋予每件事意义,这样苦难就成为了未来的试金石,从而重燃希望。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也不失为排解苦难的方法。关于这一点,我进一步和女友聊过这件事,和另一大信仰相比,我的理解是,宗教的思路是为了渡己,自己会得到救赎,同时将这种福祉传播给他人。而另一个信仰更像是天生是为了人民,所有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这样一看,宗教的门槛确实要低很多。
菲利普在德国的生活在我看来有点浪费时间了,当他做出不读大学的决定后,我其实已经有点讨厌这样的人了。所有在德国学到的知识,我认为在剑桥三一学院只会只多不少。虽然在德国看似他和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进行了交流,见识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可这些又能为他在社会立足有什么帮助吗?从德国回家后,和威尔金森小姐的情事在我看来是必然会发生的,一个在德国目睹了风流事后,又怎么能拒绝“富婆”的诱惑呢?只是完全没想到菲利普对于分手的果断完全不像他对其他事的优柔寡断,可能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
菲利普去巴黎学画,之后又发现自己没有太高的天赋。对于这件事我倒很赞同,现在大家真的缺少这样的时间去尝试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了,当菲利普知道自己是二流画家时,我觉得是他人生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收获了。现在大家都太卷了,巴不得上完幼儿园第二天就博士毕业,然后赶紧成为天才少年,为国争光,造出芯片,评上院士,摧毁美国,带领世界走向和平。这样的事情固然是很好,但如果连自己会不会画画都不知道,这样算一个完整的人格吗?也许在家境很好的家庭里,可以做到尝试多种可能性的同时,还保持自己学习优异,但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能生活在一个自信又有耐心的地方,能够多去尝试一些人生的可能性。
说到画画,我某种程度上就是那种艺术白痴。但看了关于画画这章我突然意识到一幅画对画家来说是一件时间代价很高的作品,当我们在博物馆快速的踱步浏览一幅幅画时,其实更像是行走在一个时间长廊下,也许下次看画应该站在画前想象自己是画家,是如何一笔一笔,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画出来这幅画的。这样可能会让看画更有意思,画是人的产物。另一方面,当时去波士顿的哈佛博物馆时也很有感触,国内的画展有时候也会有此类安排,就是将一个时代的画放到一起。这时候我们更想从画去了解整个时代,或者去赏析当时时代的绘画技术与特点,这时候,画是时代的产物。希望结合这两个方面,下次去看画的时候,会更有意思吧。
最后是关于在学医期间和米尔德里德的恋情。这一段我有些出戏,觉得菲利普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迷上这样一个女孩,总感觉是毛姆为了某些剧情需要而强加上的一出戏。整个恋情害的他考试总是考不过,这里所花费的时间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我能立即毛姆的用意是突出一段不好恋情对于生活的影响,但菲利普只是因为米尔德里德不理会他就心生爱慕,实在是不符合前文中他自我剖析的思维高度。而之后菲利普又莫名其妙遇到了一个完美女友,也许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戏剧化,但说实话,这几段我完全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衔接不够自然。
[title]2021年6月27日[/title]
读书进度:
这本书确实是迷到我了,不去读没有一丝欲望,但如果想到这件事,有感觉在好奇菲利普的遭遇,虽然米尔德尔德和他的故事确实让我觉得不舒服,但又觉得这样的人和事这辈子也许都遇不到,这种情节在满足我的猎奇心。读完后真的没想到他们之间的故事竟然这么的复杂,纠缠不清,菲利普在爱情的枷锁里纠缠不清。宗教的枷锁让人沉闷,外表的枷锁使人羞涩,贫穷的枷锁让人痛苦,而爱情的枷锁就像是一根橡皮筋,费尽力气都扯不断,无处使劲,最后反而是必须自己心平气和,才能从皮筋中脱身。
读到和菲利普每次帮助米尔德尔德付款的时候,我总觉得他会在某一次彻底破产。可结果却是在一次关于股票的赌博中破产。虽然这次破产也和他之前为了她花钱有关,但我想在当时那个情节下,菲利普一定是手上有多少钱都会放多少钱上去的。所以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也许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却是因为一件完全相反的事情而造就的。贫穷的枷锁是最直接,也是最能击垮一个人的。而最后帮助菲利普的,只是医院一个萍水相逢的病人,也许之前去家里做客增进了两人的友情,但相比劳森还是相差一些吧。而人性也许就是这样,在自己过的不好时,反而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袒露给最熟悉的人,而反而对点头之交的人充满好感。其中有人的尊严与面子在作祟。不得不说,阿西尔尼的夫人和之前提到的诺拉都具有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阳光的态度,也许这样的人并不是最有智慧的,但她们对待生活的勇气和罗曼罗兰口中认清生活的英雄所具有的勇气是类似的,只不过前者可能是来自于一种盲目的自信,而后者是一种近似悲壮的勇气。贫穷的枷锁让菲利普彻底成长了,彻底击垮了他心中最低的道德底线,他竟然开始思考自己的伯伯什么时候去世,甚至巴不得让他快点去世,这已经逾越了绅士的底线了。
贫困的枷锁往往会带来死亡,书中伯伯死亡的阴影(期待?)一直笼罩着菲利普在商场工作的大半时光。作为第三人称旁观经历生死磨难的伯伯,我不知道菲利普心里是否还是对遗产的喜悦大于悲伤,还是这样的场景会勾起他学医时候见过的人情冷暖。漫步在伦敦的街道上,菲利普明白了生死的意义,所谓的生死就像毯子本身,其实本身没有实际的意义:“有些人的生活,就像海沃德那样,图案还没有织完,就被盲目无情的命运一刀切断,等到那时,即使献上再温暖的安慰都已然无济于事。还有一些人,比如克朗肖,他们的生活轨迹让人难以效仿,要想理解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合理的,我们就必须要提前转换思维,重塑标准”。 之后当他做回医生,开始进行妇产科的工作时,书中生死碰撞的描写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一种文字间充满这生死之息,让人觉得无奈,敬畏又觉得无所适从。(不得不说,关于生死,我的理解还不是非常透彻,说不清楚心中的感受)
在最后这几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当一个人的思想强大到足以凌驾空间与时间,那么这一世过得清明与否似乎就并不重要了。这一点千真万确。‘你的爱情永不凋零,她的容颜永远美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豁达呢?当我们认清自己,看透生死的时候,如果是我,我会拼尽全力利用这样的洞察力去改变这一世我的存在,为什么过的清明与否就不重要了呢?还是说,这件事情是在说爱情,是在说与萨莉的爱情不是什么清明之事,但为了她,是否过得清明也不重要了?
不得不说,以后这种读书的习惯需要改一改,着实有点影响现实生活了。希望导师永远发现不了我用看书逃避苦闷这件事哈哈哈。
文章评论